东山岛是灿烂的文化之岛,有悠久的历史,自古有“海滨邹鲁”之美誉,是“中国民间艺术(音乐)之乡”、“中国民间艺术(海岛美术)之乡”、“中国民间曲艺之乡”。
早在史前时期,古人类就通过“东山陆桥”完成了早期文化的传播与交流,并从未中断。古越族群文化通过“东山陆桥”跨越台湾海峡,向西太平洋拓展传播,并繁衍发展为“南岛语族”。东山是“东山陆桥”的“桥头堡”、“南岛语族”起源地之一、中原文化向台湾海外传播的“中转站”。
隋唐以后,随着戍边和民族大迁移,大批中原汉人南下,给东山带来了新鲜的中原文化。中原文化、闽越文化和海洋文化在此交融碰撞、交相辉映,并在海峡两岸穿梭交流,大放异彩。形成了“史前文化”、“关帝文化”、“石斋文化”、“军事文化”等多元文化特征。明代郑成功、施琅先后在东山岛扎寨屯兵,写下了抗御外辱、收复台湾、维护统一的浩然篇章。黄道周“纲常万古,节义千秋”、“七里三军门”、“三代三尚书”成为人文佳话。历史先贤留下的散文、政论奏疏、诗词、孝纪、书画等成为东山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。
东山岛文物遗址多达100多处,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,省级重点涉台文物保护单位20多处。东山关帝庙成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纽带和桥梁。“东山关帝文化示范园区”是国家级《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》中五大园区之一,是市级重点展示点;海峡两岸(东山)关帝文化旅游节是国家重点对台文化交流活动。东山岛的关帝文化源远流长,自明代就有关帝信仰。明末清初郑成功和施琅都从铜陵关帝庙带香火到台湾,并在台湾修建多座关帝庙,形成海峡两岸对关帝的信仰;东山人还称关帝为 “帝祖”。1992年起,每年一度的海峡两岸(东山)关帝文化旅游节,至今已举办23届,使关帝文化从东山走向台湾、全国乃至海外。“东山陆桥”、大帽山贝丘遗址、郑成功水操台、戍台将士公墓、宫前“天后宫”、铜砵“净山名院”(“玉二妈”柔懿夫人庙)、陈城“七圣夫人庙”、古来寺的“天地会”以及东山抗战烈士陵园、“寡妇村”等,构成鲜明特色的涉台文物群。东山海域有“水下文物大观园”之誉,经国家考古队多次探测,发现有“南宋商船”、“明末清初商船”、“清代运载建材的运输船”、“明代战船”以及二战飞机、战舰等沉船疑点16处。已经挖掘的冬古湾郑成功古战船遗址,是全国水下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的较为完整的郑成功古沉船遗址。
纵览东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,折映出中原文化的精要,体验着闽越文化的特色,感受到海洋文化的博大。关帝文化传播、歌册、南音神韵,民俗文化奇葩,非遗传承流芳,传载着东山人民薪火相传的不竭创造。走过600多年历史的《东山歌册》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;“东山南音”饮誉东南亚,与“东山铁枝木偶”、“东山潮剧”、“东山和尚戏”以及“东山宋金枣”、“黄金画”、“剪瓷雕”、“关帝文化信仰习俗”、“玉二妈文化信仰习俗”、“东山海船钉造技术”、“东山肖米(烧卖)”、“东山金木雕”、“东山海柳雕”等项目,分别被列为省、市“非遗”保护名录。具有浑厚雄健,刚劲激昂风格的东山威风大锣鼓闻名漳州地区。“闽台民俗文化馆”是集民俗文化收藏、民俗农渔具收藏、民间民俗生活用具收藏为一体的民俗文化博物馆,成为文化旅游的新亮点。
明清是东山书画美术的鼎盛时期。至今,仍拥有书法、国画、水粉画、年画、木刻画、钢笔画、油画、壁画等书画,还有黄金漆画、剪瓷贴画、贝雕画、海鳔蛸雕画等美术品种。明代黄道周“诗文敏捷,书画奇古,真草隶书自成一家,山水人物及长松怪石,极其磊落。”其《群松图》曾被刘海粟收藏。清代,东山艺苑兴盛,人才辈出。马兆麟及其高足林嘉、其子马徵祥、嫡孙马汉忠等成为民国时期诏安画派的领军人物。如今,东山的书法、美术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,拥有国家级协会会员11名、省市级会员69名、县级会员118名,国家级、省级工艺美术会员16人的庞大阵容。